房天下 >资讯中心 > 项目 > 正文

古人们如何潇洒过暑假,聪明人选择竟然是...

房天下  2018-07-26 10:19

[摘要] 绥阳·林达阳光城坐落于绥阳新城核心地段,低密度,高绿化率,15000㎡的超大庭院,种植着各类花草、树木,推门见风,让您的每一天在清凉中醒来!建面110-140平米墅院洋房二期加推VIP 全城火热预约中!

眼瞅着7月还剩后几天

可状态就一直像

在《天气这么热》里唱的那样

“天气这么热 我哪里通通不想去

只想躲在家 看着我的电视吹冷气”

这个夏天

真的真的真的真的

太!热!了!

小编只想待在空调房里

哪都不愿去

突然小编想到

在古代

那是没有空调的呀!!!

夏天那么热

他们是怎样顽强的挺过来的呢???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古人是怎么过夏天的吧!

没有冰怎么行

春秋时期

古人想到了凿冰纳凉的避暑方法

诗经里曾这样写道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你可能要问了

夏天那么热,哪里有冰呢?

冬天河道湖泊结冰的时候

凿一些冰放到冰窖里

等到来年夏天的时候用来降温

当然啦

这种避暑方式也不是谁都能用的

只有帝王家才能用的起

比如周天子就设置了一个机构“冰政”

专门给王室保存和供应冰块

这种采冰制度

一直到晚清皇家都还存在

不过问题又来了

在温热的南方地区

常年气温都在零度以上

冰怎么来呢?

机智的古人想出了一个妙招

那就是——硝石制冰

大约在唐朝末期

工匠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了大量硝石

他们偶然发现硝石溶于水时

会吸收大量的热

能使周围的水降温直至结冰 

于是一些能工巧匠便开始用这种方法制冰

就像上图那样

工匠们将要冻的水放入一个小容器内

取一个大容器,在其中加适量水

把小容器置入大容器之中

之后不断地在大容器中加入硝石

这样小容器中的水就结成了冰

吃得清凉才要紧

冰块除了直接放置于室内降温

另一个主要用途是制作冷饮

如果说冰在周代还是达官贵族的专享

那么到了唐代

藏冰不仅是官方的事情了

民间也出现了夏天贩卖冰块的商人

至于到了宋代

卖冰在街头巷尾已是寻常了

如果你穿越回宋代

就能喝到绿豆冰雪凉水、雪泡豆儿水、

鹿梨浆、卤梅水等各色“凉水”

元朝的时候出现了

类似咱们现在吃的“冰激凌”

据说是一名食品商人突发奇想

在冰里面加入了牛奶、蜜糖和珍珠粉

在忽必烈执政时期

“冰激凌”为皇家特供食品

直到十三世纪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受到忽必烈的接见

才把制作秘方从中国带到欧洲

十八世纪“冰激凌”的做法传入美洲

1851年美国人开设了

世界上座冰激凌工厂

生产出了接近于现代式样的甜筒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疑惑

古代没有冰箱怎么保证冷饮不化呢?

其实,古人有特别的保鲜神器

它叫做——冰鉴

这个神器从陶制演变到青铜、木制

一直沿用至清代

冰鉴分内外两层

外层用来盛放冰块

内层则可以放各种需要保鲜的食物

在它的上方有开口

冷气能从口中透出

冰鉴封闭性很好

外层放冰,内置放水果和酒

热了还能打开盖子散发冷气

简直就是空调冰箱一体机啊

怎么住也是学问

在炎炎夏日

一句“哪凉快哪呆着去”

听起来更像是一种充满关怀的祝福

没有空调的古代人

呆在什么地方才凉快呢?

先秦有“窟室”,秦汉有“凉殿”

随后还有“冰室”和“凉窖”

这些室啊!窖啊!

其实都是存放了许多冰块的地下室

相当于古代贵族的VIP娱乐包间

为令人惊叹的或许是

唐朝大明宫的“含凉殿”

它采用了一体化的降温方案

效果可以媲美现在的“中央空调

与现在电力广泛运用不同

它的制冷设备是由水力驱动的

含凉殿临水

建筑内外都设置了许多水车

流水激起扇叶转动

冰凉的水汽和冷风就被送入殿内

同时宫殿的房檐四周安装了水管

通过水循环系统引水而上

再从殿顶流下带走热量给建筑降温

民间有些富贵人家

采用相同的原理建造“自雨亭”

这效果看起来很像

花果山水帘洞???

这个“自雨亭”是怎么操作的呢?

他用水车把水引到屋顶上

然后再顺着屋檐流下来

通过水的流动蒸发来吸热

当然比这个更厉害的就是

直接把房子建到有山有水的地方

比如承德避暑山庄

天一热就跑去纳凉避暑了

 还有一种更加简便的方式

能让房间保持凉爽

那就是被称为“深井”的装置

相传早在三国时期

在居民家中就出现了深井

石孔通往一两米深的地下井

让恒低温的地气与屋内热气形成温差对流

你只要往石板上一站

就能感受到一股股凉气在往外冒

冬天的时候取暖

夏天的时候就成了空调

还可以当成冰箱

把食物储存在里面

穿错了你肯定热

古人在夏天穿的衣服

主要是丝和麻两种材质

尤其是一种叫做“苎麻”的纺织原料

用它做的成衣一直是夏季爆款

孙机先生在《中国物质文化》一书中

这样写道:“苎麻织物洁白清爽,

清凉离汗,受人欢迎。”

苎麻衣不仅吸汗,还散热快、干得快

据考证,魏晋前

男人也和现代人一样爱打赤膊

女人们则喜欢穿“开裆裤”

......

而在繁荣开放的大唐盛世

“半臂装”和“袒胸装”都深受女性青睐

作家孟晖写过一篇《李清照的时装》

描述宋代女子通行的服装样式是

“背子+抹胸”

也就是对襟长衫搭贴身抹胸

所以,不管从衣服材质的角度

还是从穿搭方式的角度看

古人出门未必会比我们

更感到热!热!热!

用妙物自然凉

" 叶轮拨风 "

据说是汉代工匠设计的

东晋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有所记载

一个人摇手柄,轮盘上的多个叶片

就会高速旋转吹出凉风

除了手动送风的扇子外

床上的纳凉神器也是必不可少的

竹、瓷、玉

是三种常用于纳凉的材料

它们被制作成枕头、席子等

苏轼在《送竹几与谢秀才》写道

“留我同行木上座,赠君无语竹夫人”

诗句中所说的竹夫人就是用来消暑的

竹夫人,又叫青奴

是一种圆柱形的竹制品

中空,四周有竹编网眼

可拥抱,也可搁脚

特别的凉快

一直沿用至今

扇子的由来已无从考证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

掌握了扇子的使用方法

但与现代人们所用的有所不同

更多的可能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叶子

用坏了随即换新的即可

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这种叶子显然不能满足于人们的使用

并且很不结实

总是换来换去也着实麻烦

后来扇子变结实了

多采用竹子编的

古代人多采用这种方式纳凉

看了这么多

大家是否和小编一样

感觉认知被颠覆了

没电没空调的古代人

竟然在酷热的夏天活得

潇潇洒洒

绥阳·林达阳光城坐落于绥阳新城核心地段

低密度,高绿化率

15000㎡的超大庭院

种植着各类花草、树木

推门见风

让您的每一天在清凉中醒来

建面110-140平米墅院洋房

二期加推VIP 全城火热预约中!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